大学文化
深度 | 聚焦通信领域,曾牵头制定WAPI等标准,李建东教授主编的《移动通信》总印量高达32.4万册

聚焦通信领域,曾牵头制定WAPI等标准,李建东教授主编的《移动通信》总印量高达32.4万册

在香港电影中,周润发、刘德华等众多港星饰演的老大,都有过手持“大哥大”的拉风造型。从奢侈品的代名词“大哥大”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5G手机,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而在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浪潮之中,有两本教材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这两本教材曾先后入选“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全国众多开设通信专业的高校广泛使用,为我国培养造就了大批移动通信领域的科技人才。

这两本教材就是由我国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之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李建东教授主编的《移动通信》和《通信网络基础》。

IMG_256

▲李建东教授(西电档案馆馆藏)

其中,《移动通信》总印量高达32.4万余册,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7000余人估算,相当于有近9个西电如此规模的高校所有学生人手一册。

IMG_257

▲《移动通信》(第五版)(西电档案馆馆藏)

母亲基本不识字 但坚信“读书很重要”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讯息为神州大地送来一缕新时代的春风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迈出了人类通信史上伟大的一步:科学家们在芝加哥成功测试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随时随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于1983年正式投入商用!

这一伟大的新技术,将很快改变人生的通信方式,让世界实现无限联通!

而彼时,在中国西北腹地,有着三千年历史积淀的古都西安,迎来了一位来自江苏的16岁少年,他心怀好奇、懵懂地考入开辟了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先河的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IMG_258

▲20世纪70年代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的大门(西电档案馆馆藏)

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出于“好玩”随意选择的无线电通信专业,日后,会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基础和保障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石。而他自己,日后也将在中国通信发展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少年就是日后成为我国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之一的李建东。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在江苏任盐官时,曾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建东1962年就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一户普通的农家。

盐城,位于江苏省中部,东晋时,因“环城皆盐场”而得名。它下辖的阜宁县历史悠久,是知名的“淮剧之乡”、“杂技之乡”、“散文之乡”、“长寿之乡”,素有“江淮乐地”之称。阜宁还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

李建东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普通农家,父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母亲基本不识字,但是,母亲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上学很重要,读书很重要。

李建东记得,儿时,母亲曾不止一次对他们兄妹说:“家里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因为,这位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从身边亲友身上切切实实看到了知识对命运的改变:李建东的大伯和伯母,因为上过小学有一点文化,他们全家就可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成为令农村人非常羡慕的不用干农活、每月还能领工资的工人。

小学阶段,李建东读的是村小,条件很艰苦:因为师资和校舍有限,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比如,四年级和二年级混在一个班。上课时,老师先讲20分钟四年级的课,然后再讲20分钟二年级的课。

但就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儿时的李建东心里始终记着母亲说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始终刻苦努力地学习。

那时,放学一回家,他还要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做各种各样的农活:给蔬菜浇水,给庄稼除草、施肥,扛着一麻袋稻谷去加工粮食……农忙时节,大人们常常一大早就下地干活了,李建东就起个大早,给家人煮一大锅稀饭或蒸一大锅红薯,这样,家人们回到家时就能立刻吃上热乎饭。“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要为家庭作贡献。”李建东从小就懂得了这一点。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在生活中学会了很多实用的知识,比如,天气很热时,中午不能给蔬菜浇水,会把蔬菜根烫死。这比从书本上学来的要深刻很多。”艰苦的生活,也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任何物品坏了,我都能想办法把它修好。”

心怀好奇结缘西电忆往昔,师恩难忘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当初似乎无比漫长的少年时光,就这样在刻苦求学与辛勤劳作中一晃而过。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第二年,也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成功测试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随时随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一年。

IMG_259

▲1978年恢复高考后,学校开始招生。欢迎新生入校,身背肩挑,温馨的接站工作,令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西电档案馆馆藏)

这一年,李建东从阜宁县沟墩中学毕业,参加了将改变他一生的高考。他至今还记得:高考时,有一道物理题比较难,但是他做出来了。走出考场,他特别兴奋。最终,他以高出录取分数线近50分的成绩,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就读无线电通信专业。

IMG_260

▲1978年新生花名册(西电档案馆馆藏)

彼时,远在江苏的这位16岁少年,并不知道他考入的这所学校有着怎样的光辉校史,它曾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更不知道它之前的名字就是赫赫有名的西军电

“那时,只知道学校在西北,具体在哪里都不知道。”回忆起当年懵懂地考入西电,李建东教授脸上泛起笑意。无线电通信专业也是他随意选择的,可能因为“听起来比较好玩”。

在那个年代,大家只是普遍认为上大学很重要,至于学什么专业,就无所谓了。李建东教授解释说,因为毕业后,大家都是为国家作贡献。国家分配你去哪里工作你就去哪里。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的待遇也基本一样。

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李建东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大学生涯。

“现在回想起来,整个求学过程是很愉快的。”李建东教授回忆说,每天早上,号声一响,同学们就要立刻到操场上出操。早读时间,要读英语。午饭前的活动课时间,同学们会一起打篮球,宿舍的舍友们还会在饭后一起下象棋。学校还定期在操场给学生放映露天电影。学校伙食也很好。因为经常吃馒头,上大学不久,他就比之前胖了不少。

而最让他感念至今的是:当时学校有一批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优秀教师。

“比如,秦荻辉教授,他的科技英语语法教得特别好。你就算不会读英语,只要按照秦老师的方法,循着语法规则,就能看懂英文资料。”李建东教授说,他是上大学后才开始学英语的,基础比较弱。

但是在秦教授富有特色的英语教学方式培养下,他用科技英语阅读英文著作、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一步步得到了提高,这为他日后从事学术研究,在专业上取得一项又一项重要突破,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

当年,为他讲授过《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李纪澄老师书写工整的板书,也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一位他想不起名字的物理老师,每次上课前,会先告诉同学们这堂课学什么,学完后会有什么重要结论。同学们有了对这堂课的大致了解,听起课来往往更专心。

IMG_261

▲1981年李建东获校二等奖学金(西电档案馆馆藏)

西电这些优秀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倾心育人的师者风范,不仅为他日后从事学术研究、在科研领域展翅翱翔奠定了基础,还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李建东日后的教学风格,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大学期间,同窗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李建东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弥足珍贵。那会儿,他经常和同桌杨小牛一起讨论老师讲的课程和作业,共同进步。杨小牛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拥有一块让李建东非常羡慕的手表。他经常借杨小牛的手表看时间,后来,这块手表终于被他们拨弄坏了。

朋辈间的互相激励,极大地带动了彼此间的学习积极性。后来,他的同桌杨小牛成为了著名的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次印证了“院士校友多”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

IMG_262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781班全体学员毕业留念(第四排左4为杨小牛,左5为李建东)(西电档案馆馆藏)

李建东日后也成长为电子部有突出贡献专家、我国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长江特聘教授。

硕博期间表现突出创下西电多个最年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强大精神动力。本科四年,他对神奇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毕业后,他师从郭梯云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通信与电子系统。

在攻读硕士阶段,他的研究任务主要是对平滑调频(TFM)调制解调的研究,这是国家计委的恒定包络窄带数字调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这种理论上的难点就是如何平滑相位波形,使得信号波形在每个码元之间的变化不陡峭,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信道利用率。

他提出的“平滑函数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滑四电平调频和平滑三电平调频。该项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全双工无中心多业务组网通信设备中,这一新颖、独特的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基础理论扎实,学习成绩一贯优良,思想比较活跃,综合能力强……”这是1985年,李建东硕士毕业时,导师郭梯云教授在李建东的《研究生业务鉴定表》中对他的评价。

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1990年,李建东又取得了工学博士学位。

IMG_263

IMG_264

▲1984届硕士毕业分配通知(西电档案馆馆藏)

读博期间,他完成了“多信道自组织分组无线网”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对于自组织通信网络的研究,在当时,国外也是刚刚起步,能找到的参考资料寥寥无几,一切都要靠他从头做起。为了得到可靠的实验数据,艰苦的野外通信实验、短波自组织网拉距测试是家常便饭。在导师的指导下,李建东从设计原理到搭建系统模型,再到实验测试,牵头完成了一套多信道分组无线网络系统的研究项目。

IMG_265

▲1990年李建东教授参与项目获陕西省、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他提出的多信道自组织算法,能够明显地增强通信网络的自适应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内第一个全分布式控制的分组无线网络实验系统由此诞生。

这个系统对部队生产和装备分组无线电网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与协同单位的合作,他们课题组先后推出了3代实验装备,研制了军用分组无线网络系统,研究成果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IMG_266

▲2002年李建东教授荣获“高校青年教师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这句诗来形容李建东的成长历程一点也不为过。他在西电开创了多个“最年轻”:

1990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时年28岁,成为西电最年轻的副教授;

1994年,又晋升为教授,是西电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1996年,被评为博导,是西电最年轻的博导之一;同年,被评为“电子部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7年,开始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是西电最年轻的院长之一。

2012年至2020年,他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破解有信号无服务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如今, 李建东教授已成为我国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863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和推动了4项无线局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他长期从事密集无线接入技术的通用方法和工程实现的研究,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业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前后,全球都开始利用无线局域网进行无线城市建设。我国不但面临无线局域网安全接入技术被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的“卡脖子”难题,同时,迫切需要通过无线局域网和蜂窝网系统互补融合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

面对这一局面,李建东教授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提出了大规模异构网络自组织组网理论及技术,以及异构自组织资源管理架构,发明了无线局域网自主接入、网络移动、异构网络分流传输的方法,解决了网络资源与业务流传输需求有效适配的难题,使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一倍,有效组网规模提升了1个数量级。

IMG_267

▲李建东教授被评为1995年电子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科技青年(西电档案馆馆藏)

他牵头研发出的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移动宽带热点设备、异构网络联合资源管理设备,广泛应用到了全球多家运营商。相关技术还应用于智慧城市、交通、安防等国家重点行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且获得了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一些盛大的活动现场或人群密集场所,很多人都有过“手机有信号,但却上不了网、打不了电话”的“有信号、无服务”困境。

针对这个难题,李建东教授带领团队发明了网络化资源动态管控技术,提出了业界领先的超密集异构无线网络整体解决方案,研制了使能网络化资源管控技术的密集接入设备。

IMG_268

▲1995年在东大楼101室计算机房,李建东教授和学生一起研究“通信网络”中通信协议控制和实现问题。(西电档案馆馆藏)

该技术解决了密集智慧城区、大规模工业互联网、机场、大型体育场馆等典型密集区域出现的“有信号、无服务”的难题,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深度覆盖建设的核心技术。

为此,李建东教授再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解决了重点区域、大型交通枢纽和体育场馆等密集接入系统的深度容量覆盖和北京田径世锦赛、冬奥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的信息共享、要闻实时播报的密集接入的难题,取得了系统性重要研究成果,为我国4G和5G系统密集化建设及4G+和5G+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他牵头制定了无线局域网接入安全(WAPI)国家标准4项,该标准已被全球无线局域网250亿颗芯片和2.1万款设备采用,突破了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是我国科技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标志性事件!

IMG_269

▲“宽带无线自组织网”立项校级“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标志性成果(西电档案馆馆藏)

面向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针对5G基站功耗高的缺点,2022年,李建东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双碳’战略的超低能耗移动通信理论与方法”,牵头组织撰写了“面向5G-A/6G无线通信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愿景白皮书”。

希望通过研究使未来6G移动通信系统总能耗大幅度下降且保障个性化服务质量,助力国家的“双碳”战略目标达成!

授课方式生动有趣同事将他的课录成音频反复学习

人才培养方面,作为西电优势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带头人,他聚焦国家无线通信网络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通过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造就了众多拔尖创新人才!

IMG_270

▲1992年李建东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西电档案馆馆藏)

从1985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他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西电“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他还是西电“智能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导学团队的创始人。在李建东教授的带领下,团队面向国家天空地一体化无线网络及跨学科融合重大项目需求,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多项殊荣。

IMG_271

▲2007年李建东教授获省级教学名师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团队先后培养国家级人才3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次,为续写人才培养“西电现象”,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建东的课堂以生动有趣著称。他授课注重深入浅出,善用比喻,常将艰深的专业知识类比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让学生一听就懂。他还非常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告诉学生现在学的知识与过往所学有何关联,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教授的知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拓展给学生。

他还经常将自己在实际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讲给学生们听,以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所学。

他上课时,曾有老师不仅随堂旁听,还将他的授课录成音频,回去后反复琢磨学习。

虽然身为博导、长江特聘教授,还曾担任过学校副校长,但他对学生总是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架子。学生们都乐于与他讨论问题,从中获得教益与启发。

IMG_272

▲1997年李建东教授在家伏案工作(西电档案馆馆藏)

刘俊宇,西电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本科大三时,李建东教授曾为他讲授过《通信网络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读研和读博时,李建东教授又为他讲过《宽带无线通信》这门课程。

对于李教授的教学特点,他至今印象深刻。

李老师特别讲究授课方式,他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讲课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刘俊宇教授介绍说,为本科生讲授《通信网络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时,因为本科生都是初次了解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李教授讲课时特别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他会从非常基础的通信知识、通信现象讲起,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还经常运用一些同学们能听懂的比喻,来解释专业知识,比如,我们在学习多址接入技术时,李老师将它与同学们在课堂上如何按顺序去回答问题巧妙地做了一个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理解了。”

IMG_273

 ▲2005年李建东教授等获教学成果二等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而李教授为研究生讲述《宽带无线通信》这门课时,因为研究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李教授会站在科研的角度,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会布置一些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只要深入思考、探究,都可以写成一篇论文。

这种善于站在学生角度授课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刘俊宇。如今,刘俊宇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时,也继承了李教授的教学风格,他也会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将一些专业知识类比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种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在近几年的学生评教中,学生对刘俊宇所讲的课程都打出了满分。

IMG_274

▲《移动通信》获第八次优秀教材一等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目前,由李建东教授作为创始人,西电通信工程学院盛敏教授、刘俊宇教授担任主讲教师的《通信网络基础》课程,已入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和国家一流线上本科课程,并成为首批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课程。该课程在MOOC平台上已成为同类课程中选课人数最多、影响最好的课程之一。

同时,课程(共28集)已全部上线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播放量居同类课程首位,达480.4万次。课程组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得到了领导、专家、同行的一致认同。而课程组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师承自李建东教授。

主编的两本通信教材 被全国众多高校选用

担任通信工程学院的副院长、院长乃至西电副校长之后,李建东教授教学、科研、行政一肩挑,其中的忙碌可想而知。但是,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之余,他仍将不少时间与精力倾注于教材编写。

多年来,他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其中,主编的《移动通信》总印量高达32.4万余册,第4版、第5版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的《通信网络基础》先后入选“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两本教材在全国诸多高校均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

IMG_275

▲《移动通信》(第四版)(西电档案馆馆藏)

IMG_276

▲《通信网络基础》(西电档案馆馆藏)

1978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美国芝加哥成功测试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随时随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于1983年正式投入商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和日本均建立了自己的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我国移动通信起步虽晚,但发展极其迅速。紧跟技术发展,上世纪80年代,时任西电无线电教研室系主任的郭梯云教授,就带领教师们将无线通信技术反映到课堂上,并撰写了大量移动通信方面的讲义。

为了方便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和科技人员学习,1995年,已71岁高龄的郭梯云教授带领邬国扬教授、张厥盛教授以10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移动通信的讲稿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的专著、教材和文献资料,编写出版了《移动通信》这本教材。

该教材主要讲授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

之后,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很多院校为了培养移动通信领域的科技人才,纷纷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移动通信”课程。在这种背景下,1999年,郭梯云教授作为主编修订出版了《移动通信》教材第2版。此时,已晋升为教授的李建东也加入了该教材的编写团队。

IMG_277

▲2000年李建东教授在东大楼101实验室,准备书稿或备课的场景。(西电档案馆馆藏)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之后这本教材又进行了多次修订再版。因为导师郭梯云教授年事已高,李建东接过导师的“接力棒”,成为这本教材的主编,主导了该教材第3版、第4版、第5版的编写。

2021年第5版出版时,郭梯云教授、邬国扬教授均已逝世多年,但李建东教授嘱咐出版社,出版《移动通信》第5版时,封面上依然保留两位老先生的姓名,以缅怀两位老先生为这本教材做出的奠基作用。

IMG_278

▲《数字移动通信》(第五版)(西电档案馆馆藏)

《移动通信》这本教材出版至今,总印量高达32.4万余册,其中,第4版、第5版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很多开设通信专业的高校,都选用过这本书作为教材。

经常有学生和通信专业的教师遇到李建东教授时,也会提起使用过这本教材,还有来自其他高校的教师曾写信给李建东教授,想要索取该教材的教案。

IMG_279

▲2004年李建东教授与毕业博士合影(西电档案馆馆藏)

我们这个教材有两点特色:一是讲清楚了移动通信的原理,二是,讲清楚了移动通信的系统构成。我们把移动通信领域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原理都讲清楚了,这也是这本书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李建东教授介绍说,同时,这本教材在多次修订中,始终遵循两大基本原则:

一是,着重阐明主要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防止多种相似系统或型号的罗列;二是,根据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精选教材的内容,重点反映当前移动通信的技术水平,始终与时俱进,紧跟技术最新发展。

李建东教授主编的另一本影响深远的教材是《通信网络基础》。该教材第1版、第2版先后入选“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天津大学、兰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得到广泛推广使用,第1版和第2版总印量3.7万余册。

IMG_280

▲2018年“以能力为核心,‘三强递进式’培养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这本教材的编写,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本世纪初,通信网络在传统的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计算机通信网的基础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的网络和技术,并向下一代Internet、全光网络、第4代移动通信等方向发展。虽然这些网络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它们许多基本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通信技术已从原来的点对点传输变成了网络传输,之前为学生教授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亟需为本科生开设一门通信网络基础方面的专业基础课。”李建东教授介绍说,这是这本教材编写的初衷。

2004年,李建东教授根据当时通信网络发展的最新动态,在之前为研究生编写的《信息网络理论基础》这本教材的基础上,带领盛敏教授,参照国外多本相关教材,并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主要面向本科生修订撰写出版了这本《通信网络基础》。

IMG_281

▲《信息网络理论基础》(西电档案馆馆藏)

该教材研究总结了各种通信网络的共性原理。通过使用该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当时各种新型通信网络的设计原理和依据,并为今后设计、构思其他新型通信网络打下理论基础。

该教材出版后,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又提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加之通信网络技术又出现了更新迭代,因此,2011年,李建东教授带领盛敏教授、李红艳教授又对教材中的难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使全书的概念更加严谨和统一,推出了全新的第2版。

盛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通信网络基础》这本教材的编写者之一。该教材自2004年出版以来,她一直在用其为本科生授课。

盛敏教授介绍说,这本教材出版后在校内是服务于通院的“通信网络基础”这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的,是这门核心课程的教材。

IMG_282

▲《通信网络基础》(第二版)(西电档案馆馆藏)

这本教材无论从逻辑性还是整体的结构设计都非常完备,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也考虑了教师的授课。”盛敏教授深有感触地说,首先,该教材易于学生学习,比如,为了便于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在第一章安排了“通信网络概论及数学基础”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内容。

其次,通信网络技术的迭代非常快,可谓日新月异。该教材将各种通信网络的共性原理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清晰的呈现,通过对该教材的学习,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无论遇到怎样的通信网络技术,都会有一个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可持续性支撑学生后续工作中的专业需求。

同时,该教材章节编排合理,具有普适性,很适合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的教材使用。

对于一个专业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当时,我们通信工程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经常研究如何来建设学院的核心课程。”李建东教授介绍说,之前,西电通信工程学院的核心课程是《通信原理》。这本教材出版后,成为通信工程学院所有本科生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与之前原有的《通信原理》课,共同构成了通信工程学院的核心课程。

IMG_283

▲《个人通信》(西电档案馆馆藏)

2019年,西电通信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网络基础》这本教材的编写出版及相关课程的开设,为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西电通信工程专业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以及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之一。

除上述两本教材之外,多年来,李建东教授还先后编写了《信息网络理论基础》、《数字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等在通信工程领域富有影响力的教材及专著。

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35页的内容写了半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典教材的背后,是很多不为人知的加班加点和反复的字斟句酌。

回顾这些年编写教材的艰辛,李建东教授坦言,教材编写中最难之处,是如何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去编写。

写出来的教材,既要便于学生学习,也要便于教师授课。这也是一本教材是否优秀的关键。”李建东教授解释说,编写教材时,有些内容在编者看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新知识。所以,编写中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文笔上也要注意既要严谨,也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结构安排上也要考虑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拿着一本教材先讲后面的内容,再跳回来讲前面的内容,很可能是教材结构安排出了问题。”

其次,教材在编写中对内容的选取也至关重要。哪些内容是基础性的知识,必须选入;哪些内容未来可能使用范围很小,可以舍弃,这些都要充分考虑、恰当取舍。

为了写出好教材,既让学生能看得懂,又便于教师授课,他投入了很多的心思与精力:对内容进行甄选,对结构进行合理的编排,对文笔表述进行仔细的推敲,对于需要的新知识进行查找补充……遇到难写的地方,有时,一天写半页纸都困难。

IMG_284

▲2017年国际会议上李建东教授被特邀作报告(西电档案馆馆藏)

比如,在修订《移动通信》第5版最后一章“移动通信的展望”时,仅仅35页的内容,他断断续续花费了半年之久。

当时,要反复地看这一段怎么编写,合适不合适,增加的新内容到底够不够,有时写上去了,回头又删掉了。就是这么反复斟酌,确保编入教材的内容准确并且实用。”李建东教授回忆说。

白天忙着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因此,编写教材的时间常常只能选择夜深人静的夜晚:无数个深夜,办公室持久亮着的灯光,桌上一沓参考资料,不断闪烁的电脑屏幕或一沓稿纸,李建东教授就这样不知疲倦地伏案编写着教材,坐久了就站起来继续工作,常常一忙就到深夜12点多。

IMG_285

▲2018年李建东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西电档案馆馆藏)

他的“日历”里没有周末,寒暑假对他来说也只意味着几天假期。出差好久不着家,也是常有的事。他总是在忙着科研、教学、教材编写和学校的其他事务。

有一年,因为工作太过劳累,他在办公室突然出现了眩晕症,脚下站不稳,看天花板都是旋转的,同事们紧急将他送到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才出院。

家人对此并非没有怨言,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他的爱人是中学教师,跟他一样忙碌,所以,接送照顾小孩的事几乎全靠岳父岳母帮忙。但是,因为老人年龄大了,接送孩子不方便,所以,他的女儿在小时候放弃了很多孩子都在上的各种兴趣班。

但是,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往往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看着爸爸妈妈都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高度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这给予了孩子强劲的自驱力。后来,他的女儿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并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金融学,成为了李建东作为一名父亲心中最大的骄傲之一。

虽然工作忙碌,但他也努力平衡着工作与家庭。只要他晚上在家,就一定会亲自下厨给孩子和家人快速做好两个菜;寒暑假,也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几天时间陪伴家人。后来,家人慢慢也习惯了他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

谈及为何倾注不少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编写教材,李建东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

IMG_286

▲2018年“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作为教师,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或者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李建东教授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相比于你给学生传授了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学习一个专业应该学习哪些内容。”

然后,学生才能从学到的知识中跳脱出来,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一个学生毕业后发展得好不好,就看知识体系构建得如何。而建立知识体系最基本的就是教材,教材就是知识的系统化和体系化。所以,编写教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高校教师应有的职责。”李建东教授的话掷地有声。

IMG_287

▲教师节学生看望李建东教授(西电档案馆馆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扎根西电大半生,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西电的发展,寄语青年教师与学子,他殷切期望:青年人要做一流的科研,“什么叫一流的科研?能写进教材里的成果就是一流的科研,你的什么成果能写进教材,如果能写进中学教材那就更厉害了,青年人应该为这一至高的目标而努力。”

其次,青年人要勇攀科学高峰,“要对知识有贡献,解决过去没有解决过的新问题。”

同时,青年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将追求真理作为座右铭和最高标准,将真正正确的知识教给学生,并且真心去教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未来将知识应用于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西电人的力量!

IMG_288

▲李建东教授和采访小组合影(左起:强薇、卢红曼、李建东、杨舒丹)

 

李建东简介

李建东,1962年生于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现为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工信部宽带无线IP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宽带无线通信”创新团队带头人。

1996年被评为“电子部有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获“863有重要贡献的先进个人”,2002年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是我国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密集无线接入技术、宽带移动通信和自组织网络等。先后主持863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部委重点创新项目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和推动了4项无线局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